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揭曉本年度「火鳥大獎」得獎名單。《池塘》在「新秀電影競賽(華語)」中脫穎而出,勇奪「火鳥大獎」最佳電影。《命運荒原》在「新秀電影競賽(世界)」更一箭雙鵰,兼獲「火鳥大獎」最佳電影及最佳男演員。「紀錄片競賽」及「國際短片競賽」的大獎得主,則分別為《非常德教室》及《樂不稱身的電單車手》。 第4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火鳥大獎
由2019年起增設的「新秀電影競賽(華語)」共有八部作品入圍,漆銳執導的《池塘》細膩刻劃留守兒童的成長困頓,獲評審團讚揚影片「反映現今社會對新一代缺乏關懷及對其價值觀的影響」。《漢南夏日》不遑多讓勇奪兩獎,韓帥憑「在人物心理描述與非專業演員調控層面上都體現了相當可觀的導演能力」而成為最佳導演得主,而黃天則因演出「靈巧地帶領觀眾走進少女溫柔的內心世界」而獲頒最佳女演員。《烏海》主角黃軒呈現角色身處危機邊緣的痛苦與煎熬,精彩演出獲評審團讚賞,贏得最佳男演員。
今屆「新秀電影競賽(世界)」火鳥大獎的得主,是伊朗導演阿密巴拉米的《命運荒原》。此片描繪管工與頹敝製磚廠生死相連的故事,獲評審團稱讚「對國家政治、生態及社會的隱喻恰到好處」,而飾演管工的阿里巴格里,亦憑自然流露的演技,讓人切身感受到一個誠實而淳樸的人之一生,獲頒最佳男演員。《少女的快樂與哀愁》並駕齊驅同獲兩獎,科索沃導演洛妮卡施花獲讚「在場面調度上展現了極敏感與細緻觸覺」,而飾演聰穎少女的科索維雅卡絲莉慈,則「呈現出人物滿懷青春活力去確立自我身份,同時擁抱智慧懂得自尊自重」,深得評審團賞識,分別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女演員殊榮。
至於「紀錄片競賽」的火鳥大獎得主《非常德教室》,德國導演瑪莉亞史碧絲在片中「突出背景迥異的個人生活,展現他們如何被改變」,得到評審青睞。庫爾德裔導演荷基爾希羅里的《拯救ISIS性奴》,冒生命危險展現出戰爭、極端主義及性別壓迫的殘酷世界,獲頒發評審團獎。
在「國際短片競賽」19部入圍作品當中,墨西哥導演加比奧赫里拉的《樂不稱身的電單車手》,憑「不落俗套地描繪出西班牙征服土著之地的景象」獲火鳥大獎。奪得評審團獎的《華汀出行》,俄羅斯導演沙薩史維斯基「精闢地刻劃出主角猶豫及焦慮之感」,令人印象深刻。艾麥提麥麥提執導的成長故事《敲門》則獲評審團特別表揚。
今年的「國際影評人聯盟獎」頒發予張吉安執導的《南巫》,三位評審一致認為影片「對在益見無法無天世界裏的靈性刻劃,別具創意」,予以表揚。
新秀電影競賽(華語)
評審團:余力為(香港導演兼知名攝影師)、張叔平(香港著名電影美術指導、服裝設計及剪接師)、許娜(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電影策展人)
獎項 | 電影 | 導演 / 演員 | 評審團點評 |
火鳥大獎 | 《池塘》 | 漆銳 | 電影平穩展開,以長短鏡頭交替,或靜態緊接動態的畫面,讓整部片的節奏恰到好處、表達清晰。小演員們表現出色,其對白簡樸真實。當家人及社會令他們心生困擾而難以紓解時,他們以天真直接的方法回應,反映現今社會對新一代缺乏關懷及對其價值觀的影響。 |
最佳導演 | 《漢南夏日》 | 韓帥 | 《漢南夏日》是一部有腔調的作品。創作意圖與電影方法匹配,氛圍、場面調度掌控恰如其份。面對青春期暗湧這個複雜命題,無論在人物心理描述與非專業演員調控層面上都體現了相當可觀的導演能力。 |
最佳男演員 | 《烏海》 | 黃軒 | 得獎演員的演出精彩呈現角色身處危機邊緣的痛苦與煎熬。面對長鏡頭的挑戰,他能夠全面掌控肢體語言及角色心理變化,表現尤其值得讚賞。他的演繹精準、具說服力,且賞心悅目。 |
最佳女演員 | 《漢南夏日》 | 黃天 | 得獎演員的演出靈巧地帶領觀眾走進少女溫柔的內心世界,感受她正培養獨立思考與自我個性。她細緻含蓄地呈現角色的情感,迷惘、孤寂與憂鬱集於一身。她對此複雜角色的投入演出,令影片成為一部觀察敏銳、真實刻劃年輕一代的出色之作。 |
新秀電影競賽(世界)
評審團:林蒙亨耶利米摩西斯(萊索托導演及視覺藝術家)、謝洛美拜倫(法國南特三洲影展藝術總監)、傅慧儀(香港知名編輯、影評兼策展人) 第4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火鳥大獎
獎項 | 電影 | 導演 / 演員 | 評審團點評 |
火鳥大獎 | 《命運荒原》 | 阿密巴拉米 | 導演創造的黑白光影世界,敘事連貫條理清晰,每個人物需以僅餘的自由交涉談判,尋找生存空間。鏡頭給予每個角色關注,讓他們呈現於觀眾眼前。影片對國家政治、生態及社會的隱喻亦恰到好處。 |
最佳導演 | 《少女的快樂與哀愁》 | 洛妮卡施花 | 得獎導演在場面調度上展現了極敏感與細緻觸覺,描繪兩個聰穎少女,試圖在封閉社會中挑戰規範,卻終歸徒勞。導演細膩技法貫徹全片,與主角保持既近且遠的距離,同時留下空間從配角身上探索其中的誘惑與張力。 |
最佳男演員 | 《命運荒原》 | 阿里巴格里 | 得獎者的演出自然流露,臉部堅實的質感,讓人切身感受到一個誠實而淳樸的人之一生,他與形同廢墟、與世隔絕的製磚公廠同生共死。其簡約的身體動作及隨遇而安的心態,看來悲哀且絕望。 |
最佳女演員 | 《少女的快樂與哀愁》 | 科索維雅卡絲莉慈 | 得獎者呈現出人物滿懷青春活力去確立自我身份,同時擁抱智慧懂得自尊自重,演出具說服力。她致力抗衡叛逆的靈魂之交多麗娜的同時,又能保持自我步伐及性情,既討人喜歡,又令人驚嘆。 |
紀錄片競賽
評審團:盧卡羅連遜(紀錄片導演兼艾美獎得主)、郭敏容(新加坡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李展鵬(澳門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獎項 | 電影 | 導演 | 評審團點評 |
火鳥大獎 | 《非常德教室》 | 瑪莉亞史碧絲 | 這部貼心的紀錄片超越了課室範圍,突出背景迥異的個人生活,展現他們如何被改變,同時包含了關於國家過去與未來的廣泛文化對話。 |
評審團獎 | 《拯救ISIS性奴》 | 荷基爾希羅里 | 被伊斯蘭國ISIS劫持的性奴都是面目不明,鮮被主流媒體報導。然而《拯救ISIS性奴》將她們的臉貌及聲音呈現眼前。這部強而有力的紀錄片捕捉兩位義工,冒着生命危險去拯救敘利亞的性奴,展現出戰爭、極端主義及性別壓迫的殘酷世界。 |
國際短片競賽
評審團:西川智也(日本導演兼藝術家)、邁姬美亞漢娜(漢堡短片節藝術總監)、梁銘佳(香港導演兼攝影師)
獎項 | 電影 | 導演 | 評審團點評 |
火鳥大獎 | 《樂不稱身的電單車手》 | 加比奧赫里拉 | 導演以象徵未來引擎的電單車與當代電影的強勢主角,不落俗套地描繪出西班牙征服土著之地的景象。本片將後殖民地論述,透過全身體驗,新與舊、現代與自然的關係去呈現。光影圖像配合簡略動作,滲出短片高度抽象且多變的力量。這正是電影最直接的力量。 |
評審團獎 | 《華汀出行》 | 沙薩史維斯基 | 透過重複及變形的聲畫結合,加上猶如錯誤頻生的特別效果,本片精闢地刻劃出主角猶豫及焦慮之感,同時亦呈現他了解社會及自己的過程,及選擇如何活過每一天,令人印象深刻。 |
特別表揚 | 《敲門》 | 艾麥提麥麥提 | 看似極其簡單的成長影片,編劇、場景設計、拍攝及節奏皆見細緻心思,並無不必要的異國情調,故事讓少年、家長及世界各地人人深感共鳴。 |
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評審團:皮亞西蒙古特曼(《電影前景》雜誌副主編)、安芝亞帕特鲁(羅馬尼亞影評人兼節目策劃)、維斯瓦納蘇布拉曼揚(印度資深記者)
獎項 | 電影 | 導演 | 評審團點評 |
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 《南巫》 | 張吉安 | 評審團表揚影片對在益見無法無天世界裏的靈性刻劃,別具創意。不論相信超自然與否,其攝影呈現出空靈的二元性,伴隨着主角為丈夫尋求神靈庇佑。她微妙的個性轉變,對種族及宗教融和是一種啟發,亦蘊含豐富文化涵義。 |